人口只有8000万的德国,却拥有2300个世界级的品牌,德国制造的优良品质,
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德国的国家形象。然而德国制造能有今天的成就,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129年前,英国议会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
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商品必须注明“德国制造”。
“Made in Germany”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
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今天,制造业在德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26%的比重,
作为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德国于2013年4月开始实施“工业4.0”国家战略,
希望在未来制造业中的各个环节应用互联网技术,将数字信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可视化,
将生产工艺与管理流程全面融合,由此实现“智能工厂”,并生产出智能产品。
德国“工业4.0”国家战略
职业教育——“德国制造”的人才基石 |
“德国制造”的成功就离不开高水准的技术工人。作为一个资源较为贫乏的工业国家,德国政府认识到,
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必须依赖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工人,而这正有赖于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双轨制”职业教育的建立,即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职业教育。
其中学校为“一轨”,负责教授专业理论知识;企业为另“一轨”,负责安排学生到一线实习和培训。
在推广“双轨制”职业教育过程中,德国政府针对350多种职业制定毕业考核标准,以确保职业教育和技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同时,技术工人在德国还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优厚的职业收入和广阔的职业上升空间。
德国BEO职业学校竞赛的比赛现场,学生正在讲解作品
因而目前在德国,约有70%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
正是这些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把研发蓝图变成精美产品投放市场,
助力“德国制造”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起无以伦比的品牌和信誉。
隐形冠军——“德国制造”的竞争力基石 |
提到“德国制造”,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西门子、大众等全球知名大企业,
但实际上,数量位居全球之冠的“隐形冠军”才是“德国制造”的真正竞争力所处。
赫尔曼 . 西蒙
从1986年起,“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 . 西蒙就注意到:德国出口贸易乃至整体经济的强大竞争力,
主要得益于中小公司,特别是一些在全球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却不太为公众所知的中小企业。
他将这类中小企业称为“隐形冠军”,并制定出三条衡量标准:
一是市场份额在全球市场排名前三,或在所在大洲排名第一;
二是年营业收入不超过50亿美元;
三是社会知名度较低。
德国的这些“隐形冠军”都是所在产品领域的全球市场领导者。
它们专注于某些狭小市场,对所从事的行业求深不求宽,从一个看似不太起眼的细分市场开始“深耕”,
不断通过积累技术和产品优势,最终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行业领跑者。
德国联邦专利商标局的年度统计显示,在专利申请量位居德国前50位的企业中,“隐形冠军”一直都占1/3的比例。
自1995年起,德国的“隐形冠军”以年均10%的速度成长,如今已是20年前的6倍多。20多年来,
1300多家德国“隐形冠军”创造出超过150万个新工作岗位,就营业收入来说,这些“隐形冠军”中产生了约220位亿万(欧元)富翁。
工匠精神——“德国制造”的文化基石 |
工匠精神意味着专注与敬业,意味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更意味着对标准与规则的尊重与恪守,对高品质产品的责任感与自豪感。
工匠精神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但像德国这样历经数百年培育和积淀,将其内化为整体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一部分的却并不多见。
当然,如果只将德国“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归于其民族文化有失偏颇,其中的制度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一方面,德国通过行业自律和政府规制,营造“工匠精神”传承的内部小环境。
德国制造业有行业自律的历史传统。中世纪的德国手工业匠人就已结成各种行会,
并制定出一些规章制度确保本行业匠人“要对货物质量负责”,“要抱有不卖次货的雄心”。
在行会看来,这是本行业匠人的道德义务、社会责任和职业荣誉所在。如今德国政府也在借助各种行业组织,
建立起严谨的工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并通过监管和处罚严格的政府规制来确保标准的执行。
另一方面,德国制定有严密的专利法、商标法、竞争法等法律,通过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营造“工匠精神”传承的外部大环境。一个市场上,如果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者得不到有效监管和惩罚,
就会形成劣币淘汰良币的市场环境,行业从业者也就会丧失坚守“工匠精神”的热情与土壤。
德国 Fispte GmbH 始终
保持“匠心精神”
为中国用户带来
高品质家居采暖管道
为您的舒适生活
增添一抹亮色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